是明指温病之发,因感春风辄动内热而始发,所以阴阳脉俱浮也。喘则阳争于上,利则阴争于下,胃中土也,阴阳争夺于上下,而中气不守,故无法可治,而皆主死也。
太阴属脾土,寒入而从其湿,则不渴而利,故太阴自利当温也。前牡蛎泽泻用散者,欲其恋肺而下水也;此理中用丸者,欲其温胃而收唾也。
喻昌曰:「六、七日」字,辨证最细。不须参、苓之补,不用姜、附之峻者,厥阴、厥逆与太阴、少阴不同治也。
答曰:寸口脉浮而大,浮为风,大为虚,风则生微热,虚则两胫挛,病形象桂枝,因加附子参其间,增桂令汗出,附子温经,亡阳故也。因利下迫,伤及脉中之血,故必便脓血也。
死难成于六、七日之后,而机自兆于六、七日之前。「伤寒脉迟六、七日」之下,当有「厥而下利」四字,若无此四字,则非除中证矣。
太阳病过经十余日,曾经吐、下不解者:以极吐则虚其胸,邪热乘虚入胸,故心下嗢嗢欲吐,而胸中痛也。吴人驹曰:不可因恶寒而用辛温,又不可因汗出而固表,惟宜甘寒以解其暑热可也。